一封致父亲的信
2023-03-20(作者:孔苓祯)
亲爱的父亲:
我在此写了封信,我想应该寄给您。
我本不想谈——千万别跟任何人谈任何事情,你只要一谈起,就会想念起每个人。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您如此与我道别,去、去、走吧,到更广的世界去吧……于是,我就走入新的一层——我走着楼梯,向上走着,一级级楼梯没有尽头,在我往上走的脚下,它们也在向上长。怀念,是慢慢出现的,那随风微摆的绿萝,那冰箱的那半盒牛奶,与深夜洗衣机的喧闹⋯⋯那熟悉的场景中,熟悉面孔却消失了,这时,思念才慢慢将我吞没。我啊,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我啊,可怜明月与春风,岁岁年年事不同。
有时,我也想,瀑布的水逆流而上,蒲公英的种子从远方飘回,汇成伞的模样,太阳从西边升起,落向东方,子弹退回枪膛,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我交回录取通知书了,忘了十年寒窗,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你还在我身旁——但人总会长大的,不是吗?
亲爱的父亲,一不小心,我讲了好多废话——但我只是想告诉您,飘摇的远行中我在思念您。
在过去的十八年间,我们交谈着,也争吵着,平平淡淡又红红火火的数着日子,我想我们间是两代人思想的碰撞。首先,说声抱歉吧,那时我幼稚的思想与观点,过于理想主义了,乌托邦并不存在,走出家门的我也终于发现,任何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砰然坠地,现实的引力太沉重了。
但有些事我依然坚守,有些藏于心底的话依然想对您讲。您说您坚持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坚持传统的"孝"理念,西式的教育观点是为了文化入侵⋯⋯但亲爱的,我们的"孝"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它的核心不变但形式会不断改变,它继承传统且推陈出新,面向世界且博采众长。爱长辈,重亲情,仁爱自然是我们应该继承的,这是中国人的善与品行。但我想民主与平等的爱也会是21世纪"孝"的一部分。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并不是指出长辈不正确行为,就是不懂得感恩。想想,祖宗,可以肆意妄为,儿女却只能看着返老还童的祖宗荒唐,这是可笑的。
我们的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传统的儒家思想对儿童的教化理念突出两点,控制冲动与成就,其中控制冲动是他们未来可践行孝道的先决条件,所谓存天理,灭人欲。这种传统观念只会关注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对产生冲动的心理诱因并不在乎,父母对子女的教化也强调必须尊重和服从权威,因此家长只注重评价行为本身是否道德,而忽视子女的心理需要,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不愿意或者说不懂得辨认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甚至,他为自己源于基本的生理或心理的需要的这种冲动感到内疚,这样的孩子更容易产生问题行为。而儒家的另一个点就是成就,望子成龙的中国父母十分重视子女教育,但更加看重学业,而所谓健康,也仅指孩子的身体与智力健康,并不会关注心理,在这种观念下家长不仅不会与子女平等交流想法,还会从根本上否定子女的情感诉求,也许在他们看来一个听话、成绩好、身体健康的孩子就够了,但这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偏差。传统的孝以等级观与权威为基础,这个是与务农为主的经济生活相适应的,而现代社会,孝道更强调情感构建和相互尊重,它是一种赋权,尊重与爱背后可以成为自己的权利,它是现代商业化、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的结果。我并不是否定儒家文化,它确实铸成了我们过去的辉煌,但现在它也需要前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也许您在许多新闻上看到不少与我截然不同的观点,说这是打什么什么牌,但要知道保守派最常见的污名化手段就是将很多有识之士的科学教育理念归为外国势力的干预,他们看起来无比爱国,但这只是国家内部的封建保守势力眼看自己快被时代进步的车轮碾压,所以开始狂吠乱咬。亲爱的,不要纵容他们,不要被他们骗了。我们的国家要强大,就需要改变。
我曾说"代代人的观念都不同,已经形成了,不需要去说服上一代人去接受新一代的观念",您却说"不行,都这样想,社会就不会进步了"。所以,现在我表达了我的观点,也许依旧幼稚,但这是我的想法,一个新时代青年的想法。
你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