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步书屋:在文化视域下树立乡村振兴的典范
2022-07-25(指导老师:周鹏飞、龚鑫,文学与新闻学院通讯员:林东鸿、张媛媛、何思思、黄英杰)高步村位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河流域,远离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保留着纯粹而朴素的侗族古文化。可由于城市经济与村寨经济的不均衡发展,高步村也面临着“被遗忘”的风险:村中教育设施跟不上实际增长的教育需求,小学二年级以上的孩童不得不去往县城寄宿学校就读,孩童们与村寨之间的距离逐渐拉远,对本土文化的熟悉度与信念感逐渐流失。
针对此种现象,7月11日,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赴怀化市通道县坪坦乡高步村乡村振兴帮扶团以高步书屋为中心展开调研,探究书屋历史,洞察现今书屋实际运作情况,给予书屋未来优化方向的建议,充分发挥其设计者预估作用的同时,探求书屋承担起更多社会职能的可能性,为高步村孩子带来充足的人文关怀,增强其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高步村侗族古文化已沉淀百年,消逝于历史变迁将会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大损失。用什么将古文化传承并具象化,让其再度焕发出生机?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了解到,对于这个问题,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创造了优秀典例。2015年6月,两所学校的项目成员在高步村开展文化遗产活化项目,与村民们共同居住生活,体味当地风土民情,深入挖掘侗族文化,最后决定为高步村修建一所现代设计美学与民族特色相结合,艺术性与实用性共存的儿童书屋,为新一代的继承者记住乡情并打下文化烙印,高步书屋的故事就此展开。
2018年12月位于高步小学的书屋落成,2019年12月高步书屋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获得世界建筑界“公民与社区”类最佳设计奖。至此,高步书屋靠“颜值”出圈,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打卡观光,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高步书屋的作用并不仅仅只停留在经济层面,设计者赋予了它更深层次的精神使命。漫步其间,团队成员发现设计者采用全木质作为书屋的“底色”,保留了侗族的文化习惯,又以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从古沿袭至今的“干栏式”建筑方式为基础,根据不同空间、功能的需要重新组织结构。书屋底部开阔的大空间具有较强的流动性,给孩子们在底下嬉戏玩耍提供了可能性,而台阶上和书屋内则是用于阅读;红色的大楼梯从底层的有盖广场蜿蜒穿过建筑,向书屋内部延伸、盘曲,对受众产生向内探索的吸引感;现代设计美感则体现在书屋外侧的立面,它由半透明的阳光板构成,在太阳的照射下显得晶莹剔透,给人以童话般的温暖与神秘,黄棕色的实木又给书屋增添了几分厚重与古意。正如设计师所说,书屋是“一个可以与之互动的移动容器,而不是一个静止的、毫无生气的建筑对象”。至此,多元素共筑的书屋本身和其中蕴含的美学观点构成一种向善向美的教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响高步村的孩童。

据悉,在书屋建成之初,各界人士捐赠了许多适合儿童和青少年阅读的书籍和绘画作品,给高步村的孩童们提供了丰富的读书资源。调研团成员们通过书屋书架上书籍的使用痕迹与借阅情况可以看出,书籍使用频率非常高,深受当地孩童的喜爱。但通过观察与采访,成员们也发现了一些书屋运营层面的不足之处。书屋墙壁上与书架上有随处可见的涂鸦,部分书籍里也有孩童们阅读时乱涂乱画的痕迹。此外,不少孩童聚集在书屋内的目的并非是为了阅读学习,而是将其当作娱乐游戏的场所,对书屋内的阅读环境产生较大影响。孩童的行为需要外界力量的教育与引导,这是书屋的管理和运营团队需要重视的问题。书屋维护和运营的意义并非在其本身,而在于书屋的使用者——高步村的孩童们,对书屋加强管理,规范运营,才能使孩童们持续受益。

毫无疑问,高步书屋的建立是积极响应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为从根本上解决文化传承的窘境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同时必须承认,目前尚存在许多亟待探讨与规划的问题。在地区偏远的客观环境下,高步村如何通过书屋建设进一步解决教育资源相较匮乏的难题?能否借此吸引住有志于支教事业的青年学生群体缓解当下困境,最后通过代际传承实现教育的薪火相传?这是在调研过程中成员们所思索的难题。
以高步村为代表的文化振兴现状也引起了调研团对大山孩子离与守问题的辩思。文化是一个村寨发展的内生动力,而想要留住更多的特色文化,就必须对村寨子女予以教育和支持。只有守住文化根基,将书屋带来的人文关怀、精神滋养与故乡记忆深度绑定,才能使村民心中留存乡情,由衷地认同故土文化。在未来,高步村需借以高步书屋所种下的文化种子为引,吸引人才回流,朝“以文化人,以文兴村”的方向努力,真正守住华夏大地下异彩纷呈的民族特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