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梅山文化,走近非遗传承
2022-07-06(指导老师:吴钊,文学与新闻学院通讯员:王嘉妮)
2022年7月1日至3日,湘潭大学三翼工作室赴益阳安化县文化馆进行文化服务与非遗传承工作的深度调研。经过对安化县文化馆馆长刘盛琪的现场采访,调研团了解到安化县当地的文化建设及非遗保护与传承情况。
3日上午,调研团来到安化县文化馆,受到了刘盛琪馆长的热情接待。刘盛琪馆长从文化馆的场馆建设、非遗工作及相关活动的开展、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调研团还针对当地文化工作和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开展中存在和需要重视的问题等几个方面与刘盛琪馆长展开讨论。
采访过程中,馆长刘盛琪首先介绍了安化县文化馆的基本情况。安化县文化馆始建于1950年,馆舍总面积达2748.81平方米。文化馆充分利用地域和空间资源,科学地进行规划和管理,基本构建了新型现代文化馆的馆建模式,具备包括免费培训大厅、多功能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厅、计算机与网络教室、独立学习室、文艺创作室、志愿者活动室等。安化县文化馆2007年、2011年、2014年、2017年、2021年先后在全国评估定级工作中,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
刘馆长介绍说:“益阳总共有3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我们安化就有2个,分别是千两茶的制作技艺和梅山剪纸。”为积极开展“非遗”保护与宣传工作,安化县文化馆在非遗展示厅对幼儿园及中小学学生以及对非遗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市民免费开放,并对其进行专业的讲解培训,让非遗文化走进校园、社区的同时也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免费资料等和资金相关扶持。而在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中,刘馆长表示也遇到了一些人才紧缺、资金缺乏等问题。他说:“人才和资金不仅仅是文化馆面临的困难,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也是这样。”刘馆长表示,对比公司及一些市场化经营的单位来讲,文化馆较难给出相对丰厚的资金支持和鼓励,导致现有人才流失严重,人才引进困难。随着时代不断向前发展,更新迭代的同时文化传承人年岁增长,在相关文艺节目的创编及宣传上也显示出后劲不足的问题。针对这样的现状,文化馆也一直在寻求与政府的解决方案,例如:请求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尽可能给予专业人才文化资金的投入;在工作上放宽政策,尝试人才引进,鼓励外聘等新形式的人才培养与挖掘;实行激励机制,激发艺术人才的天赋,提高专业艺术人才积极性等。
其中,刘馆长说到:“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国家振兴必然文化先行,当下乡村振兴,首先必须文化先振兴。”安化县作为一个拥有浓厚文化底蕴深厚的县城,更离不开人们对于当地优秀文化的传承与振兴,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重点抓好文化建设,这也不得不提到非遗文化在传承与保护过程中,要尝试走市场化运作模式的道路。在文旅融合的过程中通过对文化产品或其他文化表现形式的产业包装推动非遗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市场化是未来政府尝试的一条发展道路。进行市场化发展,也是帮助当地的一些文化艺术团体、承办大型文化晚会的团队,站在更加专业的角度,达到一种最佳效果。

结束了对刘盛琪馆长的采访后,调研团对采访信息进行了简单的回顾整理,并在休息整顿后于下午三点,在刘盛琪馆长的带领下先后到文化馆培训大厅、多功能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厅、文艺创作室等场所进行参观。过程中刘馆长还细心向调研团进行了讲解介绍,其中包括两项非遗文化——千两茶的制作技艺及梅山剪纸。调研团也在刘馆长的带领下回顾了安化黑茶的历史及发展现状并欣赏了著名剪纸大师、非遗文化传承人向亮晶的梅山剪纸作品。下午五点,结束了在文化馆的参观,刘盛琪馆长与调研团在文化馆内进行了合影留念,至此调研团第二天的走访调研工作圆满结束。
